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15207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group-telegram/post.php on line 50
竹新资料库 | Telegram Webview: kt_database/74 -
Telegram Group & Telegram Channel
相同的科学共识,不同的应对策略——解析“与病毒共存”与“动态清零”两种对策(2022年2月28日)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曾光

防控新冠病毒肺炎采取何种国家对策,事关国民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荣辱的头等大事,自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猖獗流行以来,当前国际上应对新冠肺炎防控凸显了两种不同的对策。发病、死亡比中国高出千百倍的西方国家,纷纷宣布要采取放宽疫情防控的对策,试图从此缓解新冠流行以来的社会经济危机,达到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目的。而疫情防控业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目前仍然兢兢业业的坚持“动态清零”的对策。两种对策反差如此巨大,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国内有人误把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对策当做尺子来衡量中国,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评论和焦虑。因此有必要理清两种不同对策的来龙去脉,解析两者之间的异同,以正视听。

一、中西方学者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科学共识
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应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对策不同,殊不知中西方学者对其着相当的科学共识。
其一,都承认该变异株的传播力增强,防不胜防,迅速席卷全球,成为各国的主要流行株的事实。都庆幸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有明显下降。也都希望奥密克戎变异株对人类的危害继续向流感化演变。
其二,基于科学研究和真实世界防控的结果,都主张提高疫苗接种率,作为防控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有效手段。虽然有大量接种了疫苗又被感染的实例,但引发危重病例和死亡的真实原因,大多数发生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其三,都认为新型抗新冠病毒药物能挽救大部分危重患者的生命,分别开启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并批准了新药上世。从而增强了战胜新冠病毒的信心。
可以说,中西方学者的科学共识非常重要。意味着,各自防疫经历和当前面临疫情形势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不同的决策事出有因,放开疫情防控措施必然有前有后,可以求同存异,相互借鉴。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殊途同归。

二、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的对策
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从新冠疫情一开始,就错过了早期控制疫情的窗口期,从原始株的侵袭开始,脆弱的公共卫生防线被冲得七零八落。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16时22分,仅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高达五千四百万,累计死亡超82万人。虽然公共卫生防控不利,但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是西方国家长项,美欧率先研制出了高效的mRNA等疫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实施人群普及接种,目前全程接种率已达70%以上,加之颇高的自然感染率,可以说初步建立了人群免疫屏障。但是,新冠病毒的新型变异株不断出现,去年11月以来全球又遭遇了源自南部非洲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袭击,传播力远强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免疫屏障被轻易突破,出现了新的发病、死亡高峰,并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雪上加霜。
十分庆幸的是,科学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主要侵袭呼吸道而不是肺部,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西方各国因势利导,重新评估了早就难以控制的发病、死亡和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两者的权重,当务之急是缓解社会经济压力。在新的形势下,西方社会很容易相信两年前就曾流行一时的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理论,认为时机已到已现,纷纷解禁限制人群聚集、强制戴口罩等措施,甚至宣布了开国门的时间表。此所谓形成“与病毒共存”对策的来龙去脉。

三、中国的动态清零对策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起,中国打响了惊天动地的武汉封城防疫保卫战,凭借举国体制的公共卫生防控优势,在全国的支援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有人间首次千万人核酸检测结果的证明,武汉作为彼时最大的病毒疫源地彻底清零了,偌大中国展现为一张全无疫情的白纸,有了这样的背景衬托和防控经验,此后在全国各地间歇发现的数十起疫情火点,都能被快速发现,迅速扑灭。2021年以来,7种国产疫苗先后被批准附条件上市和应急应用,疫苗接种与非医学的防控措施相结合,动态清零如虎添翼。我国在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的卓有成效的措施和宝贵经验,由此上升为国家动态清零的战略对策。无论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如何变换,一次次取得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胜利。众所周知,动态清零离不开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的强制隔离、实施社区封闭、限制人员流动、国际航班熔断隔离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动态清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相比,尽管近两年来我国为动态清零的投入可观的资源,但结果换来了避免数亿人发病、数百万人死亡,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2020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GDP正向增长的国家,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以此可以说,动态清零是西方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不可否认,奥密克戎出现以后,我国疫情防控难度明显加大,表现为病毒播散快,清零时间延长,防控成本明显增加,尽管如此,获得的红利仍然远大于投入。当前的动态清零,对我国专业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认真落实精确防控的科学措施,避免层层加码和不规范措施举措,就可以较大幅度精简投入的成本。

四、我国调整防控对策的时机
“动态清零”是我国在特定的时期内的防疫对策,不会永远不变。在对发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况下与病毒共存,是人类的长远目标。当前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实施与病毒共存,对我国风险很大,不宜随之起舞。
原因一:人类对新冠病毒演变的规律尚不完全清楚,既往大约4至6个月出现一个强大的变异株,在奥密克戎之后出现新的变异株有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奥密克戎变异株自身也在演变,传播力更强的BA2株已经出现了,对儿童侵袭力明确加大,对其危害性尚待进一步评估。
原因二,我国人群自然感染率比西方国家低千百倍,是完全靠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自然感染率低,过去是赫赫战果,现在是软肋,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更何况疫苗接种尚有漏洞。例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疫苗接种率还不够高;已经打了疫苗的人在数月后抗体可能已经减退;第三针加强针还没有充分搞定,特别是国际公认的序贯免疫接种在我国刚刚起步。
原因三,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因长期防疫新冠不利,而面临的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可以站在高地上静观其变,不必匆忙行事。完全没有必要在全球疫情的高峰期打开国门,也不宜于冬天末春初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季节放宽防控措施。

五、结语
中西方学者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有着相同的科学共识,对策的差异归因为,各自走过了的防疫之路不同,面临的疫情形势不同,所承受的社会经济压力也不同。西方国家率先迈出了与病毒共存的实践探索步伐,风险很大,勇气可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当以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去观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为我用。我们乐见其探索的成功。
谋定而后动,更符合14亿中国人民的利益。要充分信心中国的智慧和决策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我设想,发扬举国体制防控优势,习各家所长,探索灵活而可控式开放,将会是我们自己的特色。

https://weibo.com/1496814510/LhyR8bUzl



group-telegram.com/kt_database/74
Create:
Last Update:

相同的科学共识,不同的应对策略——解析“与病毒共存”与“动态清零”两种对策(2022年2月28日)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曾光

防控新冠病毒肺炎采取何种国家对策,事关国民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荣辱的头等大事,自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猖獗流行以来,当前国际上应对新冠肺炎防控凸显了两种不同的对策。发病、死亡比中国高出千百倍的西方国家,纷纷宣布要采取放宽疫情防控的对策,试图从此缓解新冠流行以来的社会经济危机,达到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目的。而疫情防控业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目前仍然兢兢业业的坚持“动态清零”的对策。两种对策反差如此巨大,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国内有人误把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对策当做尺子来衡量中国,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评论和焦虑。因此有必要理清两种不同对策的来龙去脉,解析两者之间的异同,以正视听。

一、中西方学者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科学共识
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应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对策不同,殊不知中西方学者对其着相当的科学共识。
其一,都承认该变异株的传播力增强,防不胜防,迅速席卷全球,成为各国的主要流行株的事实。都庆幸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有明显下降。也都希望奥密克戎变异株对人类的危害继续向流感化演变。
其二,基于科学研究和真实世界防控的结果,都主张提高疫苗接种率,作为防控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有效手段。虽然有大量接种了疫苗又被感染的实例,但引发危重病例和死亡的真实原因,大多数发生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其三,都认为新型抗新冠病毒药物能挽救大部分危重患者的生命,分别开启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并批准了新药上世。从而增强了战胜新冠病毒的信心。
可以说,中西方学者的科学共识非常重要。意味着,各自防疫经历和当前面临疫情形势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不同的决策事出有因,放开疫情防控措施必然有前有后,可以求同存异,相互借鉴。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殊途同归。

二、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的对策
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从新冠疫情一开始,就错过了早期控制疫情的窗口期,从原始株的侵袭开始,脆弱的公共卫生防线被冲得七零八落。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16时22分,仅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高达五千四百万,累计死亡超82万人。虽然公共卫生防控不利,但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是西方国家长项,美欧率先研制出了高效的mRNA等疫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实施人群普及接种,目前全程接种率已达70%以上,加之颇高的自然感染率,可以说初步建立了人群免疫屏障。但是,新冠病毒的新型变异株不断出现,去年11月以来全球又遭遇了源自南部非洲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袭击,传播力远强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免疫屏障被轻易突破,出现了新的发病、死亡高峰,并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雪上加霜。
十分庆幸的是,科学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主要侵袭呼吸道而不是肺部,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西方各国因势利导,重新评估了早就难以控制的发病、死亡和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两者的权重,当务之急是缓解社会经济压力。在新的形势下,西方社会很容易相信两年前就曾流行一时的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理论,认为时机已到已现,纷纷解禁限制人群聚集、强制戴口罩等措施,甚至宣布了开国门的时间表。此所谓形成“与病毒共存”对策的来龙去脉。

三、中国的动态清零对策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起,中国打响了惊天动地的武汉封城防疫保卫战,凭借举国体制的公共卫生防控优势,在全国的支援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有人间首次千万人核酸检测结果的证明,武汉作为彼时最大的病毒疫源地彻底清零了,偌大中国展现为一张全无疫情的白纸,有了这样的背景衬托和防控经验,此后在全国各地间歇发现的数十起疫情火点,都能被快速发现,迅速扑灭。2021年以来,7种国产疫苗先后被批准附条件上市和应急应用,疫苗接种与非医学的防控措施相结合,动态清零如虎添翼。我国在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的卓有成效的措施和宝贵经验,由此上升为国家动态清零的战略对策。无论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如何变换,一次次取得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胜利。众所周知,动态清零离不开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的强制隔离、实施社区封闭、限制人员流动、国际航班熔断隔离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动态清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相比,尽管近两年来我国为动态清零的投入可观的资源,但结果换来了避免数亿人发病、数百万人死亡,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2020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GDP正向增长的国家,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以此可以说,动态清零是西方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不可否认,奥密克戎出现以后,我国疫情防控难度明显加大,表现为病毒播散快,清零时间延长,防控成本明显增加,尽管如此,获得的红利仍然远大于投入。当前的动态清零,对我国专业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认真落实精确防控的科学措施,避免层层加码和不规范措施举措,就可以较大幅度精简投入的成本。

四、我国调整防控对策的时机
“动态清零”是我国在特定的时期内的防疫对策,不会永远不变。在对发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况下与病毒共存,是人类的长远目标。当前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实施与病毒共存,对我国风险很大,不宜随之起舞。
原因一:人类对新冠病毒演变的规律尚不完全清楚,既往大约4至6个月出现一个强大的变异株,在奥密克戎之后出现新的变异株有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奥密克戎变异株自身也在演变,传播力更强的BA2株已经出现了,对儿童侵袭力明确加大,对其危害性尚待进一步评估。
原因二,我国人群自然感染率比西方国家低千百倍,是完全靠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自然感染率低,过去是赫赫战果,现在是软肋,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更何况疫苗接种尚有漏洞。例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疫苗接种率还不够高;已经打了疫苗的人在数月后抗体可能已经减退;第三针加强针还没有充分搞定,特别是国际公认的序贯免疫接种在我国刚刚起步。
原因三,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因长期防疫新冠不利,而面临的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可以站在高地上静观其变,不必匆忙行事。完全没有必要在全球疫情的高峰期打开国门,也不宜于冬天末春初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季节放宽防控措施。

五、结语
中西方学者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有着相同的科学共识,对策的差异归因为,各自走过了的防疫之路不同,面临的疫情形势不同,所承受的社会经济压力也不同。西方国家率先迈出了与病毒共存的实践探索步伐,风险很大,勇气可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当以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去观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为我用。我们乐见其探索的成功。
谋定而后动,更符合14亿中国人民的利益。要充分信心中国的智慧和决策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我设想,发扬举国体制防控优势,习各家所长,探索灵活而可控式开放,将会是我们自己的特色。

https://weibo.com/1496814510/LhyR8bUzl

BY 竹新资料库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i in /var/www/group-telegram/post.php on line 260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group-telegram.com/kt_database/74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 DID YOU KNOW?

Date: |

In view of this, the regulator has cautioned investors not to rely on such investment tips / advice received through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t has also said investors should exercise utmost caution while t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while dealing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As the war in Ukraine rages, the messaging app Telegram has emerged as the go-to place for unfiltered live war updates for both Ukrainian refugees and increasingly isolated Russians alike. Telegram was founded in 2013 by two Russian brothers, Nikolai and Pavel Durov. The account, "War on Fakes," was created on February 24, the same day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announced a "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 and troops began invading Ukraine. The page is rife with dis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tlantic Council's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Lab, which studies digital extremism and published a report examining the channel. Channels are not fully encrypted, end-to-end. All communications on a Telegram channel can be seen by anyone on the channel and are also visible to Telegram. Telegram may be asked by a government to hand over the communications from a channel. Telegram has a history of standing up to Russian government requests for data, but how comfortable you are relying on that history to predict future behavior is up to you. Because Telegram has this data, it may also be stolen by hackers or leaked by an internal employee.
from no


Telegram 竹新资料库
FROM American